1、資金投向要清楚,合理分配才能避免風險
理財產品募集的資金投向直接與產品的收益和風險掛鉤。一般而言,投資者通過產品名稱很容易識別該產品的資金投向,如XX白酒精選(投向白酒類股票)、XX股債雙贏(投向股票和債券)等。如果資金投向為銀行存款、國債、公司債、央票等貨幣市場,風險就低;如果是股票、股權、對沖基金等,則風險偏高。
通常,投資者可以在理財產品,尤其是基金公布的募集說明書或定期報告上看到資金投向、比例甚至具體的投資產品。投資者可以選擇自己看好的板塊,合理分配資金比例進行組合投資。清楚自己投資資金的去向,才能做到心中有數。
2、注意產品風險評級,防止資金損失
某些不正規(guī)的理財產品風險評級都是“自助”評定的,并非是第三方機構,沒有權威性。更有甚者,銀監(jiān)會明確要求必須進行的投資者風險測評,不少機構也只是走走過場。
在理財產品的合同或協(xié)議書上,都會有相關的風險評級或提示。投資者應該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選擇適合的產品,同時更要確認產品發(fā)行機構的資質是否正規(guī),另外,如果投資經理沒有主動做出風險提示或評估時,應該提高警惕,防止資金損失。
3、收益率排名不可輕信,“周期套利”效果更佳
了解互聯網金融的投資者應該都知道,打開理財產品官網,收益率最高的產品通常會被置頂或排名靠前,但這些產品并不一定就適合。收益率曲線蹭蹭蹭往上走的產品往往會通過調整不同的周期,讓收益率線變得更加“好看”。如某類產品1-5月收益率一直在上升,但5-6月卻小幅下降了一些,6-12月表現平平。這樣一來,給投資者展現1-5月份或1-6月份的收益率比1-12月份的收益率的效果會好很多。
投資者需要仔細查看每一時期該產品的收益率情況。通常來講,偏股型理財產品的走勢與A股相似,偏債型的則與債券走勢相似。有經驗的投資者甚至可以在不同周期購買不同的理財產品,達到“周期套利”的效果。
4、小心隱形“霸王條款”,產品條款需要仔細瀏覽
有些理財產品協(xié)議書會注明—XX有權無條件暫停本理財產品申購請求;XX有權根據自身判斷,適當調整資金投向等類似這種的霸王條款,把決定權牢牢掌握在機構手中。
大部分投資協(xié)議或合同都屬于格式條款(合同),通常是由理財產品發(fā)行或銷售機構提前擬定好的,投資者沒有修改的余地。不過,這些所謂的“霸王條款”或免責條款在極少數情況下才會觸發(fā)。在觸發(fā)的同時,機構也會遭受一定的損失。